他,笔触细腻,作品朴素,作品被国内多家美术馆收藏;他,放弃优渥条件,回到祖国,从事艺术创作研究;他,深入生活,不忘初衷,将油画赋予中国审美。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艺名家讲故事》栏目对话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。
详细>>
我出生在内蒙古包头,从小就和艺术相伴。我的父亲是一名美术教师,母亲是一位剪纸高手。从小的耳濡目染,让我与艺术有一种天然亲近。小时候,如果我淘气得厉害,大人就会给我一根铅笔和一张纸,我便能立刻安静下来,开始涂涂画画。那个年代玩具特别少,但我总能在画画中找到快乐。对我来说,绘画是抒发情绪的一种最好方式,画画让我上瘾。
1971年,我来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客车车辆段,做了一名钳工。虽然待遇很不错,但每天干的都是机械式的工作,离艺术实在太远了。那个时候,绘画便成了我生活中的全部精神寄托。我们工厂有一位姓刘的师傅,特别支持我画画。我们中午只能休息一个小时,稀里呼噜吃了饭后,刘师傅便拿起个烟斗给我当模特,让我画素描。
绘画可以让人进入一种状态,身处在一个环境里,画笔与画板触碰的那一刻,仿佛身临其境,色彩的调和,线条的勾勒,犹如人在画中触摸最真的记忆。用心去感受,或许才是绘画的初衷。只有感动的瞬间,才能涌动出澎湃的画意。
中国油画院成立之初,一些声音认为,油画来自国外,并非中国,所以中国油画院的招牌,似乎有些名不副实。但是我认为,加了“中国”两个字以后,不是对油画艺术的局限,反而是一种对身份的认定。中国人画油画,承载的一定是中国精神、中国情怀和中国的审美。